又逢开学季,又到教师节。心中由此想到许多,并引发诸多感慨。
人这一生,不断地会碰到新问题新知识,需要去解决去学习;会不断地遇到新的人新的事,需要去了解去处理。学“生”,所有的新事物都是陌生的,都需要去面对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一辈子都是个学生。跟谁学呢?自学纯粹靠自己去悟,不能不承认这是一条成长路,但这条路不够宽广,除过极少数天赋异禀的人外,很少有人能通过自学达到较高的造诣;跟老师或师傅学,这是一条宽阔大道。“名师出高徒”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前提是必须跟对老师。《射雕英雄传》里欧阳锋跟黄蓉老师学艺,最终乱了心智毁了自己。
谈及人生之师,我心里迅速闪过早些年我那些代课老师的姓名,脑海里也迅速浮现出一些清晰的画面。我认真盘点了一下我求学的十多年中所有老师的姓名,惊喜地发现我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姓名;再梳理一下每个老师留给我的印象,发现上小学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刘凤贤老师留给我的一个画面最为深刻:那是冬季一个雪花飞舞的下午,刘老师在上完课后,叫一个辛发青的小男孩去她办公室。一帮看热闹的同学紧跟在辛发青后面,想着刘老师可能要责骂他,因为九岁的辛发青是班上最淘气最调皮的男生。可是那帮同学只在办公室外偷听到刘老师说了一句话:“天太冷了,你需要一双新棉鞋”,便看见辛发青从刘老师办公室走了出来,他的手里多了一双崭新的黑条绒布棉鞋。我们班里同学都知道辛发青的母亲早早去世了,他的父亲拉扯着他的两个哥哥还有他艰难度日。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辛发青身上的衣裤鞋袜都是大哥穿了二哥穿、二哥穿了他再穿,所以总是补丁撂着补丁,破破烂烂不合身。那天下午手里捧着新棉鞋,平日里多言多语的辛发青小朋友,没说一句话。我们好几次看到他偷偷地撩起袖子抹眼泪。这个画面留给我的记忆如此美好,以至我像放电影似的在脑海里过了好几遍,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流下了热泪。
我对于其他老师的记忆,都是和课堂相关的,有些老师的习惯性动作或神态,还有他们挂在嘴上的口头禅,都在我心里戓脑海里一一闪过。
就在我回忆我的老师的时候,我女儿的一位老师突然闯进了我的脑海。那是我女儿初中时的班主任黄丽英老师。女儿中学就读的铁一中是西安市五大名校之一。名校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共同的特点是学习抓得特别紧:每学期除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每节课、每周、每月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试。其中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要排名次,学生在班里和年级的排名要通知到家长。全校只有黄丽英老师没有把孩子名次告知家长,而是只告诉了学生自己。在一次家长会上,我们班的家长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有家长就埋怨黄丽英老师不够认真负责。五十多岁的黄丽英老师语气平静地对这个问题作了以下回答:“凭我这个年龄的阅历,我想真诚地告诉各位家长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一生中,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不是成绩,而是品格。只要你的孩子品格优秀又能吃苦,这个社会上就一定有他(她)的一碗饭吃。”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慢,几乎是一字一顿,脸上的表情很平静,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威严。参加家长会的我们先是肃静了几秒,随后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在我离开学校这么多年后,当我回想起学校里的老师时,刘凤贤老师留给我一个清晰的画面,王丽英老师留给我一句终生受益的话语。这两位老师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十分清晰。当时三十多岁的刘凤贤老师,个头高大,人比较胖,是农村人眼里典型的好劳力体型;视力不好,长年戴着眼镜;性情严厉,额头上有“川”字纹;是个急性子,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大脸盘,小眼睛,一开口声音洪亮。黄丽英老师(自从听到黄老师的那些话语,她就成了我的老师,而且是我最敬重的老师。)五十岁出头,中等个头,中等胖瘦,短头发,皮肤较黑,五官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神态里却有一种笃定与从容。代孩子们语文课的黄老师,字写得龙飞凤舞,极为狂放,乍看和她那娴雅淡定的神态不太般配,细想却互融互通。
我何曾有幸,能够碰到刘凤贤和黄丽英这两位老师。在我心里,刘凤贤老师是最暖的光,在漫漫人生路上温暖着我;黄丽英老师是最美的景,带给我无限韵味。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两位老师赠与我的这束光、这份景,更见温暖和韵致。
“三人行,必有我师。”优秀出色的人都可以作我们的老师。之所以能作我们的老师,是因为他们对于在漫漫人生路上奋力跋涉的我们有启迪或感悟,而这些启迪或感悟,对于我们如何走好人生路具有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能作我们人生老师的又何止是优秀的人呢?有些人不优秀甚至滑稽可笑,却仍能给我们以启示或教益。“拔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买椟还珠”……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都是我们的好老师吗?“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矣。”从教育的角度讲,反面教材丝毫不亚于正面教材。
其实,以“能不能给我们以启迪或教益”作标准,能作我们老师的又何止人类?自然界的很多物类,很多现象又何尝对我们没有启迪和教育作用呢?蚂蚁搬家告诉我们团结的道理,蜜蜂采蜜告诉我们勤劳的道理,乌鸦反哺告诉我们孝顺的道理,老鹰蜕变告诉我们重生的道理……人类受苍蝇启示,发明了宇宙飞船;受野猪启示,发明了防毒面具;受海豚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受蜘蛛启示,发明了人造纤维;受墨鱼启示,发明了火箭……
看看那沉默不语的巍巍山脉,谁能没有启示呢?
看看那繁茂葳蕤的花草树木,谁能不受教育呢?
那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自然界,又何尝有主动教育我们的意愿呢?一切启发与收获,不过是聪明的人类虚心好学,主动求教努力探索从中获益的结果。在学习这件事上,主动求教的心理和善于钻研的意愿至关重要。想想“程门立雪”的故事,还有“三顾茅庐”的美谈,对于我们的求教求学,应该大有裨益。
曾经的求师路多么艰难。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写道,“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们何其有幸,身处这美好的时代。随手上百度找“度娘”,身边有同事和师傅,学校里有专业教师,学府里有名师大家,只要有求学的主观意愿与经济上的客观支持,获得知识或“真传”的途径比古人简单得太多。
一个人想不想拜师,首先看他有没有主观的意愿;即使心存进步的意愿,还要看他选择怎样的老师;即使老师非常厉害,还要看愿不愿意教他(想想那个机灵鬼怪的黄蓉老师);即使老师愿意教他,还要看他能不能学得懂。老师愿不愿意教他,要看他的造化;能学到什么程度,要看他的天赋。而造化与天赋,又岂是一个人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人这一辈子,受到影响的因素太多。正因为如此,北宋宰相吕蒙正才在千古奇文《寒窑赋》中发出“时也,运也,命也”的感慨。
“处处留心皆学问”。做个有心人,万物皆可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