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苏凤霞【散文】故乡的野草
发布日期:2022-09-22    作者:苏凤霞    来源:新元公司    点击量:605    分享到:

图片1.png

行走在陕北高原,你像是从远古走来——大地的肌理饱经沧桑,深浅不一的褶皱纵横密布,亿万年形成的山峁沟壑尽收眼底。此时,弯下腰身感受黄土的温度,抚摸长势葳蕤的野草,你会感动于它们与土地的长久厮守,从而充满爱怜甚至心生敬畏。只是,面对这些大地的孩子,你可曾了解过它们? 

能药用的俯首可拾。茵陈、远志、车前、地黄、黄芪、马齿苋、款冬花……都是再寻常不过的药草,也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显得性行淑均、温良恭谦。穿行于家乡的集贸市场,常见有老乡摆着小捆的甘草售卖——这是一种平易随和的药草,家乡人称其为“甜根根”,带着一股子亲昵味。陕北的雨水并不充沛,遇到一株经年的甘草颇为难得。掘地三尺后,手里掂量着指头粗细的甘草根,土地的恩泽那般实在。甘草根切成小段后用于泡水喝,可以消暑祛火,是极好的饮品。 

能食用的不在少数。从春到秋,蒲公英、苜蓿草、甜苣、扎蒙花等悉数登场——生意盎然的它们,名字也散发着乡土的独有味道。若说一簇簇苦菜是群居的部落,那么蒲公英则是散居的少数族裔。作为多年生宿根植物,蒲公英的药用价值早已为世人所重视,但农家人更习惯采掘它来食用,蘸酱、凉拌、炒食、做汤,怎么都行,口感鲜嫩筋道,嚼劲十足。蒲公英天生浪漫,植株成熟后,由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便宛若一个个微型降落伞,随风而去,随遇而安。

能利用的比比皆是。在府谷,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都要捏面人。乡人们的一双双巧手,让面人栩栩如生,而面人的眼睛,则来自于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披针叶野决明的果实。这种豆科植物高不盈尺,农历三月间开花,五六月结果。令人称奇的是,它的果实呈圆肾形状,并泛着黑褐色的光泽,用作面人的眼睛再合适不过了。狗尾巴草,可谓乡间极不显眼的存在,但若让心灵手巧的女子采撷草穗编成金花鼠的样子,或是给成熟的狗尾巴草涂上鲜艳的颜色,就成了极好的装饰品或插花材料,令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这个造物主的神奇魅力。

熟知的野草不少,知之不多的也有。比如“沙奶奶”。在老家的沙地、草丛和碎石滩,随处可见它们的踪影。“沙奶奶”的叶片狭长多肉,果实很有特点,大约两个指节大小,两头尖中间粗,咬一口有白色乳液渗出,味道甜丝丝的。忽然一日,无意间在书中看见“沙奶奶”的图片,才得知它的尊名叫“地稍瓜”。想来,这大概是世间最小的“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