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孟蒲彦【散文】爱上读书
发布日期:2023-05-29    作者:孟蒲彦    来源:新元公司    点击量:843    分享到:

我想,或许是从否定了自己文笔的那一刻开始,也可能是从容貌身材焦虑的时候开始,又说不定是从孤独的内心需要得到一丝慰藉的那一瞬开始。喜欢上读书,也许是因为“少年合该不惧岁月,不畏荆棘,十万尺云峰,试摘星辰”的鞭策,也可能是因为“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的方向,又或许是因为“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的意义。总之,不偏不倚,不急不缓地爱上了读书。

小时候,家境不富裕,总是借老师的书挑灯夜读。昏黄的灯泡在夏日的晚上散发着它的光和热,灯泡周围一圈又一圈的蚊虫萦绕,却陪着我从一页又一页的书中汲取能量。有一年过生日,恰巧赶上父亲去县城办事。父亲临走前问我有什么想要的,他可以带给我,作为我的生日礼物。我便毫不犹豫地说:“那就带本书吧。”父亲把书递给我的时候,正在吃饭的我下意识地擦了擦手,紧张而兴奋的接过真正意义上属于我自己的第一本书。父亲慈爱地“警告”我:“以后可不要熬夜看书了!”后来那本书就放在我枕头下,慢慢地挪到了我的简易书桌上。就算是弟弟妹妹们想看,也都必须洗干净手,在我的“监视”下,才能看一个小时。

上大学的时候,课业不是很紧张,学校图书馆成了我的“另一个世界”。有时候拿一本书伏案几个小时看不过瘾,再借回宿舍,临熄灯还不肯合上,只好摸黑或者借月光洗漱。这种行为时间长了,舍友们就有些小情绪了。我不得不定好闹钟,给自己留十分钟洗漱时间,以免影响舍友们休息。但那时可以不管不顾地全身心地沉浸在书海里,却是往后的日子里最怀念的事情。

可能我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读书这个习惯。不仅读,也经常动笔摘抄一些让我为之动容的内容。摘抄这个小嗜好是从小学阶段慢慢培养起来的。八零后的我,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写作文。学生们经常写一些流水账的东西敷衍。好强的我便经常悄悄看相关书籍学一些写作技巧,但是要做到学以致用还不够。在一次校内作文评优的时候,我的作文很荣幸的得到校教导主任的指导。他指点我不仅要多读书,更要学会积累。从此,我便有了摘抄本。

起初,我的摘抄本是用学校奖励给三好学生的作业本,这种本子最是不易保存,经常写着写着就没有扉页,或是本子中的一页就磨损了,卷边了等等。上中学时就用参加竞赛得到的硬皮本,这种本子唯一的缺点就是钢笔写上去晕染得厉害,可能是纸质的原因,我只好改用圆珠笔或者铅笔摘抄,时间长了,字迹也慢慢模糊不清,也是不易保留。  

上了大学,攒点生活费就悄悄买一些文具店里颇有文艺气息的各种各样的本子,倒是满足了自己的一种特殊的虚荣心。摘抄本是个宝藏级的好东西,伴随着我的整个学生时代,也给我的语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经常因为作文写的还不赖,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而也更加坚定了我读书摘抄的好习惯。

书屋图片.jpg

工作后,读书时间就不是那么充裕了,但是我从未放弃过自己这个唯一的爱好。读书带给我的不只是知识和见识的增长,也是给焦躁的自己寻找到一处抚慰心灵的净土。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我领略各地风景的长者,是在迷茫困惑的时候指引我方向的灯塔,更是我生活和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如今有两个孩子的我,也时时不忘给孩子们安排一套又一套书籍。读书的好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我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们。买来的书我一有空就先看一遍,然后鼓励孩子们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

朱熹的“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已然诠释了读书的乐趣,唯有“足不辍行,手不辞卷”了。能读书、有书读、读好书,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