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闫江涛【散文】追忆奶奶
发布日期:2023-10-10    作者:闫江涛    来源:新元公司    点击量:1072    分享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转眼又到了“双节”,这是一个团圆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在这金秋时节会收获一年辛苦成果。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一边睹物思人,回忆着过去那个饥寒年代。人到齐后,望着空出的主座,大家都陷入了回忆。奶奶由于积劳成疾早早离世,已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殇,我曾无数次提笔,想写一篇悼念她老人家的文章,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回忆起我们小时候所生活的小山村中人和事,奶奶留给我太多美好的回忆,同时也伴随着我儿时不懂事的遗憾,这么多年反复在我脑海中反复重复着,在追忆里获得释怀和安慰,告诉自己,奶奶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守护着我们。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一张方脸、笑面、慈眉善目、待人温和,从不与旁人争执,以理服人,记得奶奶的一句口头禅:“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虽未至,祸已远行”,这句话一直教育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她老人家一生要强,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爷爷在父亲幼小时离世,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千斤重担,白天为了家庭的生计奔波,背着一个绿色大水壶,兜里装着两个窝窝头,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晚上继续挑着煤油灯为姑姑、爸爸、叔叔他们缝缝补补衣服,虽然很努力地生活着,可依然处在温饱线上,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她就像一个永远不知疲倦的陀螺一样扎根在大西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只有在生病起不了身时,才会休息几日,就这样一直到父辈成家。

奶奶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妹6个,排行老大,这使她遭受到生活的考验,虽然身处逆境,但她始终乐观向上地生活着,在她当家的日子里,她总是用农村最朴实、最真挚的话语教育子孙。“不走的路还走三回”“吃亏是福”“将心比心”“行善就是积福”......让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受益匪浅,后来路越走越宽,同时奶奶是个热心肠的人,看不得别人受苦,听爸爸说:“那时候村里有家人由于地少人多,寒冷的冬天恐怕很难挨过去,奶奶听说后急在心里,更记在心里,回到家里将部分余粮分给那家人,最终结果是她整个冬季啃土豆,艰难度日。时至今日,那家人还在说着奶奶对他们的好;村里谁家箍窑洞,奶奶总会自己去或者让姑姑和爸爸去帮忙,并叮嘱要认真地帮别人,到自家箍窑洞时,前来帮忙的人络绎不绝,让我们惊叹奶奶与人相处的智慧。时至今日,让我们都获益匪浅。

“人生于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家门口的红枣树已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无论走多远,始终忘不了我和奶奶共同栽的“亲情树”。每次回家,总会在家门口踌躇良久,不由自主去抱抱这棵树,仿佛又回到奶奶的怀抱,让人流连忘返,而后恍如南柯一梦,不知不觉中双眼已朦胧。媳妇初次回去对我的行为疑惑不解,后来慢慢地习惯了,看着身边的儿子,又何尝不是当初的我?记得在我孩提之时,总是喜欢跟在奶奶后边做“跟屁虫”,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家里人看着对我“无可奈何”,因为我有奶奶这把保护“伞”,对我的爱始终让我不敢遗忘也无法忘记,如今您长眠,我长念!自此,我有了乡愁,正如余光中先生所写: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我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一些事,当我们年轻时,无法懂得。当我们懂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有些东西你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亲情如路,伴我们默默前行;亲情如泉,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亲情如一盏长明灯,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亲情如伞,始终为我们遮风挡雨;亲情如甘露,十年如一日地滋润着我们;奶奶对子孙的爱深沉如山,不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就可以隔断的,将在这片黄土高原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门前的枣树又一年开花结果,我们都会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