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一到,奏响了年的序曲,冬日里,原本清冷的街市,慢慢变得热闹起来,阳台上,院子里挂的羊肉越来越多,在朦胧中,隐约看到了“年”的影子,好似隔岸的风景,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那一碗香浓了千年的腊八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开始沸腾,合聚万物,调和千灵,将冬日的严寒,熬成岁末的香甜,慰藉了一年的心酸,寄托着新年的祈愿,催促着一年的团圆。
记忆中,老家的腊八节是要吃腊八粥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仍然一无所获,饿得骨瘦如柴。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给他了一碗用米、粟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前一天,各家都“蠢蠢欲动”起来,也是巧妇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小时候,村里人口兴旺,串门的,闲聊的,这儿一群,那儿一堆,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好似逛集市一般,只是打招呼就停不下来,若加入他们,或许好半天都抽不出身。大家的热情足以使人忘却任何烦恼。从集市赶集回来的妇女小孩们,说着,笑着,大包小包地拎着,小孩子追逐打闹着,手里嘴里的零食抹得满嘴都是。那场面,就是过年时的情景。母亲当然也没闲着,也早早着手准备了。往往吃过午饭,母亲便会买回蔬菜和肉类,这些在各种节日中是少不了的。主角当然是各种豆类:黑豆、白豆、红豆、绿豆等,还有一种食材玉米糁子是必不可少的。当天晚上,母亲会将各种豆类按比例配好,泡发一晚上,备用。小时候的我们,懵懂无知,竟会看着水中的豆子长时间痴痴发呆,流着口水想象着它们如何化为美食。
次日,母亲会早早起床,为当天的美食忙碌起来。母亲是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深受老辈人的教诲,对传统风俗礼节十分看重,熟记于心。知书达理、勤劳善良的品质在母亲身上全能看到。母亲也曾一路上学至高考,却因各种客观原因未能走入更高学府,于是就寄希望于我们身上。在母亲看来,无论什么节日都必须虔诚对待,而且要有敬畏之心,待家里上下都被母亲打扫干净之后,才开始美食的制作。取出事先泡好的豆子,连汤倒入锅内,点火熬煮。先大火猛烧,待豆子七八分成熟,改为小火慢熬。待熬制一会儿,放入适量的玉米糁子,搅匀,继续熬煮。趁此机会,母亲将事先洗好的绿叶蔬菜(菠菜之类),切碎,倒入锅中。在等待腊八粥成熟的时候,手脚麻利的母亲早已炒好了几道菜。流着口水的我们,习惯了在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静静等待美食出锅的那一刻。有几次,在灶间烧火的奶奶总会朝着我们喊:“没醋了,谁去灌醋?盐也快没了!”一边又烟熏火燎地往灶膛继续添加柴禾。趴在窗台上的我们顾不得满屋呛人的烟火味,抢着醋瓶去灌醋。有美食的诱惑,心里热乎乎的,即便外面再怎么寒冷,也不曾感觉。就在我们买醋的空当,母亲早已做好饭菜等我们回来。
吃饭也有讲究。揭开锅盖的那一刻,香味即刻充盈四周。锅里五颜六色,周围香气氤氲,我们早已陶醉其中,拍手欢叫着,凑着鼻子使劲嗅着。这时,母亲先盛出两小碗摆在桌上让爷爷奶奶吃。待爷爷奶奶都吃上了,我们才人手一碗,感觉只是这样看着或是嗅着就已经很幸福了!等到食物入口,软糯的豆香和蔬菜的清香立刻充斥口腔,直达肺腑。此时,大人们都在慢慢品尝,不舍得一下子吃完,好像这碗粥来之不易,得要特别珍惜。而奶奶总会将粘在碗里面的那点饭用指头轻轻刮下,放进嘴里慢嚼。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些什么……
腊八节对老家人来说可能就意味着那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可背后的故事却代代心口相传。如今,社会的发展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老一辈人那种传统的风俗离我们似乎渐行渐远,埋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却始终未曾抹去。就像那碗腊八粥,似根根长线,从头至尾串联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