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闫江涛【散文】陕北的年味
发布日期:2024-02-28    作者:闫江涛    来源:新元公司    点击量:526    分享到:

0.jpg

回家过年,过年回家,这是临近年关人们交流的最多话语,也是在外上班的游子最迫切的期盼。年末下了几场大雪,或多或少因为天气的原因处在乡愁之中,提前回家的人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待回家的眼巴巴地每天盯着天气预报。好在气温的回升和各地在下雪后各显神通及时将路面积雪清理完毕,才给了人回家的希望。

窗外依然寒冷,山峁上、背洼地依然白雪皑皑,万物披上洁白的新衣裳,但心里依然暖暖的像怀里抱了个火炉子。作为一名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对过大年情有独钟,回忆起小时候一家人过大年的情景,嘴角都不由的上扬。

陕北人对过大年特别重视。年前父母会做许多准备工作,首先就是大扫除,图过完年有个好的开始。当然这一天也是特别忙的,早上伸手还不见五指,母亲便早早起来开始烧水做饭,拉动风箱的声音让睡在大炕的我们分不清在睡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好长一段时间处于迷糊的状态。当黎明升起第一颗启明星时,母亲开始做饭,父亲圪蹴在灶火旁添柴,催促我们兄妹起床,去打扫外边的土院子。吃过饭后,大扫除正式开始,一家人齐上手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箱箱柜柜全部搬出去,然后父亲用早已准备的涂料将窑洞内部墙壁粉刷三遍,接着撕掉门窗上旧窗户纸换成新的,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望着亮堂堂的窑洞整个心情都是愉悦的。其次是做美食。过年做年茶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繁琐的,做黄酒、做豆腐、炸油糕、炸油饼、做包头肉、八碗等,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也许只是出去买,跑跑腿腿的事,农村可就大有讲究了。就拿油糕来说,先经过选米,提前一天泡米,反复的清洗,第二天把牛或骡子拴到石碾子上碾米,经过反复的碾压并用筛子反复筛成细末,一直到晚上放到大铁锅上一层一层蒸,一般分为枣糕和油糕两种,最后出锅“拍打”,经过自己亲手制作的油糕,吃着都倍香。

过年了!过年了!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大清早起来,农村可热闹了,将母亲亲手制作的花布鞋、买的花袄袄、新裤子穿上,小姑娘、小后生们昂着胸迈着步,走路都感觉有劲,心里那个高兴无法言表,都在脸上呈现着。母亲早早准备好了上坟祭奠长辈的用品,认认真真梳洗打扮一番,家族一大帮子人一起出发。上坟更多的是念想,心灵的慰藉,向晚辈无言地传承孝道。年前由于几场雪,农村的山里积雪大概有十多厘米,站在这山望那山,大山峰峦叠嶂,白茫茫的一片,枣树和果树枝上挂着积雪,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过年的喜悦又像在向主人们传达明年的丰收讯息。儿子已到了黄口的年龄,可以跟着大人去(农村讲究年龄太小是不允许去上坟的)。小孩子们喜欢玩,虽然一路一步一个脚印费劲地走在雪地里,身子几次趔趄,最终摔得四脚朝天,却丝毫不在意,甚至在雪地里翻了几个滚。现在大多数娃娃都生活在城里边,回农村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难得这么放肆地撒欢撒娇一次。去上坟的第一件事是放鞭炮,也是我们那时候最喜欢干的事。寂静空旷的田野瞬间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鞭炮声,还时不时传来几声鸟叫、大人的说话声,向逝去的长辈诉说着深深的思念之情,介绍着新加入的家族成员,汇报着今年的收成,祈盼着明年的风调雨顺。留在这片时间和空间之内,这时候孩子们在旁边像“小大人”一样一本正经地听着、学着。

返回家后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张贴春联,一个门贴一整套对联,就连外边牛棚和鸡窝都贴着对联,讲究横平竖直,对仗工整,形形色色的让人目不暇接,俩儿子也上手帮忙,虽然字还未认全,但还是上跑下忙的帮忙念春联,念错字和词不达意惹的大家哄堂大笑。春联贴好后,红红的大灯笼挂起来,到处充斥着浓浓的年味,一片祥和。妻子帮母亲在那口年代久远的铁锅里不停的挥着铲子制作珍馐美馔,一道道的不同菜肴从她们手里像大变活法似得端上来,并赋予每道菜的寓意,孩子们拍着小手欢快的手舞足蹈,直夸妈妈能干,更用稚嫩的声音说“以后要每天过大年”

一家人上桌后开始动筷子,庆祝家人健健康康、更向长辈汇报着工作,拉拉家常话,脚底上红彤彤的火炉子,正见证着家庭的幸福美满。饭后妻子让母亲休息,由我们收拾,母亲忙碌惯了,是待不住的,多了些许唠叨,额头两鬓多了几许白发,父亲身体又比往年佝偻了几分,感叹时光不易。岁月蹉跎,且行且珍惜。夜幕降临了,各种花炮接二连三响起,这个静谧的小山村瞬间响声连成一片……随后一家人去看春晚,熬年守岁,彻夜灯亮着,孩子们枕着压岁钱沉沉的睡着,进入梦乡……

大年初一,孩子们早早起来,跑到爷爷奶奶跟前磕头拜年,给爸爸妈妈拜年,妻子突发奇想给爸爸妈妈磕头拜年,磕得父母的钱包瞬间瘪了,惹得大家笑弯了腰。天还未完全亮,村里每家每户一个人前往村头山上的庙宇点香,随心布施,祈求平平安安,来年五谷丰登,一群人难得聚一起,围炉谈家常,商谈村中春节活动。随后吃完早饭后前往外婆家给老人家拜了个早年,望着童年曾无数次走过,更在梦里魂牵梦绕的那座山、那条小河、转过的那个湾、玩过的河面,泪水早已湿润了眼眶。

老人家早已在屋外翘首等待着,母亲很细心的为外婆准备了这几天每天需要的食物和物品,外婆给重外孙红包,懂事的两个孩子送了祝福未接受红包,惹的老人家直夸奖,殊不知这是妻子反复叮嘱的结果。返回家后开始包饺子,为了孩子们能够好好吃饭,特别包了硬币,谁吃到硬币最多谁最有福气。小时候的我们,每次都吃得肚皮圆鼓鼓的,不得不绕院子转圈圈跑步。

初二开始扭秧歌,锣鼓声声响,年轻的后生,漂亮的大姑娘、头上包了羊肚巾的老汉、嗷嗷学说话的孩提都在扭秧歌送祝福,尘土飞得高,证明祝福送的多,扭出了新生活、扭出了欢快人生、扭出了陕北人的精气神。

正月初六是小年,亦隆重如此,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会在院子里打一个大火堆,小火苗飞得越高意味着收成越好,给了庄稼人心灵的慰藉。

出了正月二十三,至此春节结束,年轻人开启了奋斗旅程,去追求梦想,庄稼人盘算如何增产粮食,一家人每次依依不舍的分别都是为下次更好的相聚,泪水洒落每一个村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