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樊永艳【散文】清明祭先祖,传承好家风
发布日期:2024-04-04    作者:樊永艳    来源:榆林配售电公司    点击量:629    分享到:

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节。人们怀着追思之情,带着缅怀之意,从外地匆匆赶回故乡,为的是给已故亲人上坟扫墓,寻根谒祖,在缭绕香火中寄托哀思,在虔诚祈祷中求得佑护,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好家风的一种行为。

清明因多雨,寒食天多变。所以唐代诗人杜牧当年才会写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沉重诗句来。自然要想清明真明,还要天公作美,否则还得冒着潇潇春雨去上坟呢。转眼清明将至,又到上坟扫墓时,我又回想起往年过清明节的情形来。

dbc4e62aa02aefe676473721778c405.jpg

 清明上坟,首先要备好香火纸烛,备齐各种祭品。记得小时候,大人在清明前一两天就要为扫墓做准备的。他们早早到集市上购买香火纸烛,买回后叠放整齐,装入早早备好的袋子。如今的香纸店里五花八门,纸衣裤鞋、蜡烛鞭炮,“冥币金元宝”还有“家电”等,一应俱全,仿制得也极像。只需买回来就好,不需要再折叠一番。

 到了清明那天上坟时,大人们还得带上铁锹和锄头。铁锹的用途是平整坟前土地,而锄头既当扁担用,又能在坟前清理杂草。等一切准备就绪,最后还要检查一遍打火机有没有带上。上坟的路上,路人都行色匆匆,手拎祭物去扫墓。到了墓地,整个山头满是扫墓人,纸蜡点燃,青烟缭绕。古今同此时,山水共清明。

  清明上坟,不管山高路远,每穴坟墓都要去过。早听老人说过,凡是土葬坟墓,都要先请风水先生专门看风水,然后选定墓地位置。山里人家,出门见山,可选择的余地少,只能往一些偏僻的山岗上去找,哪怕山高路远,也只能尊重风水先生的意见。我的爷爷奶奶等祖先的坟墓就是葬在这样的“风水宝地”,与青山做伴,与山林为伍。尽管坟墓的路程比较远,爬山走路累得腿脚发酸,全身发热出汗,但都没有难住后辈们清明扫墓的脚步。每当爬到山腰或山顶,顿觉神清气爽,山风吹来,疲劳全消。在祖先坟前清理打扫后,摆上祭品,点燃香火,在袅袅青烟中寄托哀思,在声声鸟语中感受幽静,虔诚之心仿佛已经得到传递!

  每次上坟,都是追忆缅怀先人,也是在洗礼灵魂,总会让人心清意明。我十多岁时就听父亲讲述我的祖辈们的往事——他们如何来到这个深山老林,如何在旧社会遍尝人世苦楚,如何艰辛创业起家,如何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又如何不幸离开人世。那时还小,父亲讲述的故事我没有听进去多少,也不懂什么是苦楚什么是艰辛什么是不易,反而听得有些毛骨悚然。 

爷爷在世时,给我讲老翁们的故事,讲他的父母亲如何操劳持家,从他的神情中感觉到那时的祖辈确实生不逢时,历尽艰难困苦。祖先的故事毕竟太遥远了,我是无法去想象的。脑子里只有对爷爷奶奶的生前印象,还是亲切而难忘的,我作为他们的孙女,从小得到过他们的宠爱。站在爷爷的墓碑前,摆放好清明祭品,我点燃一束香火,虔诚膜拜,心中不禁肃然起敬,看到碑上的遗像,爷爷的音容笑貌仿佛近在眼前。

  这世上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在”。家有老人,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永恒的亲情还在,永远的牵挂还在。工作和事业没有成功或者失败了,都不要紧,可以重来。孝敬父母的时光却永远不能重来。当父母健在的时候,要好好尽孝,要及早行孝,要抓住机会尽孝。父母尚在,昭示着生命的黄昏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可以漫步,从生命的正午,走向生命的黄昏,我们还有许多的时间把梦想变为现实,脚下生活的路,还是那么的阳光灿烂。

 当你遇到上有老的时候,是感到一种精神负担,还是感到一种幸运幸福?答案应该是后者吧。因为我们逝去了年华,洗尽了铅华,去除了浮华,留下了精华。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懂得了珍惜和付出。

 “百善孝为先”。每个子女都应该善待自己的父母,因为“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追思不必清明节,贵在日常多感恩。应该说大家都懂这个理,但往往有太多的客观原因,给自己找借口留遗憾。幸好有个清明节,给你上坟烧香的弥补机会,把无尽的哀思化作默默的祝福和责任,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我想,这大概就是清明节带给我们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