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沙在北,荒丘在南,令人胆战心寒”,从春到冬一派狂风席卷沙尘的景象,北部黄沙滚滚,南区尘土飞扬。这是作者老舍笔下的榆林城。如今绿树掩映河滩,绿草锁住流沙,2360万亩葱郁的林海将毛乌素沙地拥在怀中,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率先完成“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造出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的绿色奇迹。
榆林,曾经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建国初,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0.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林市掀起轰轰烈烈的“北治沙、南治土”造林运动。今天,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一批又一批治沙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毛乌素沙地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塑造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续写绿色传奇。
有这么一个人,40余年来,带领老乡在荒沙、碱滩上种活了5300多万株木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他就是从小饱受风沙之苦,搬过9次家,在治沙道路上失去唯一儿子,立下“治住沙子”宏愿,全国农民承包治沙第一人石光银。“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人这一辈子只要把一件事干成了,这辈子就算没白活!”“我是共产党员,在手握拳头进行入党宣誓的时候,就知道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石光银用朴素的语言诠释治沙精神,用行动践行着自己当初入党时的承诺。
不负青山得金山。一代代治沙人的坚持和执着,深深震撼我的心灵。虽然,榆林治沙精神只是党的百年历程中,千千万万名党员脚踏实地改变中华大地的一个缩影,却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个初心使命的闪光点。让我深刻认识到要干一番事业,必须筑牢信念根基,砥砺意志品质,激发昂扬斗志,坚持不懈奋斗,才能把硬任务扛起来。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一直沿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条主线,始终关切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我深刻领悟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能源产业格局正在加速演变进化,新能源新材料多元崛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日新月异。我们只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所绘制的转型发展路线图,深刻领会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精神,牢牢把握能源革命加速演进、产业变革纵深推进的时代大势,紧盯能源产业政策机遇期、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期和“双碳”目标窗口期、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孵化期,克难攻坚、勇毅前行,以务实的作风和出色的业绩,为陕煤集团建设智慧电力新产业贡献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