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段永飞【散文】“讨吃子”和“货郎子”
发布日期:2024-05-19    作者:段永飞    来源:榆林配售电公司    点击量:698    分享到:

在过去的农村,常常会有一些外地人来到村庄,他们可能是为了推销商品、乞讨或者进行其他谋生活动。这些人通常被村民们称为“讨吃子”或“货郎子”。“讨吃子”通常是指那些为了生计而四处流浪、乞讨食物和住所的人。他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自己的家乡谋生,只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在农村,这些“讨吃子”往往会被村民们同情和接纳,一些善良的村民会给他们一些食物或住所,让他们暂时有个落脚之地。说起“讨吃子”,来村子里讨饭的人非常多,隔三差五就有讨饭的来。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一个个都衣衫褴褛,头发乱蓬蓬的,有的讨饭的人,脸是一个月也不洗一回,脏兮兮的,那脸上污垢都可以把皱纹填满了。

f1495e9411e40bc85e62b70bee9f184.jpg

记得那时讨饭人的标配,是每个人一只手里永远都拿着一根棒子,俗称“打狗棒”。不过这个“打狗棒”可不是金庸大侠书中写的那个丐帮帮主的“打狗棒”,是真正意义的打狗棒。那时候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狗,如果不小心被狗咬是常有的事。讨饭的另一只手拿着破碗,走到谁家门前,伸出那只拿破碗的手,说一声:大爷大娘,可怜可怜吧,行行好,给口吃的吧!在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一天早上,我们正吃饭,听见有人敲门,当时我一愣,因为农村人进家没有敲门的习惯。开门一看,一个40多岁的人,个子很高,有点胖,穿着一件破旧的白半袖,一手提着个布袋子,一手拿着一根柳棍。见我开了门,露出笑容,操着外地口音说:“后生,我是讨吃子,让我回家暖和暖和行不?”我就点点头表示同意。他小心翼翼把柳棍立在门口,随我进了里间。进来后,他把布袋放下,先在火炉上烤手,然后说要喝点开水。我给他从温壶里倒了一碗,我的父母亲给杝吃了面条。他说自己是内蒙的。随后经常在新庙、庙沟门一带见这个“讨吃子”。骑着摩托车见了我总要和我说话,总是问我:最近怎么样?孩子都这么大了?好好教书,好好做人等话语。也许是第一次给吃饭的缘故吧!

再后来在庙沟门见了几次,说是新庙住着,经常还看见庙沟门下棋。精神状态挺好,也经常和我说话。后来我听说已经去世了,去世后有人说那个讨吃子供养了两个大学生,也有人说他把讨吃的钱给了两个侄儿子,自己还留了一部分。他让两个侄儿子和他看病,侄儿子没有带他看病。一气之下他把留给自己的钱烧了,自己也一死了之。多年以来我记住了父亲和那个讨饭人的话。让我们不要丢失了那个“德”字,他走了,后来慢慢想这个讨吃子挺可怜的!

f6456b205bb8357a9714ecf290e86b9.jpg

“货郎子”则是指那些来到农村推销商品的人。他们通常会带着一包衣服或者布料,走街串巷地叫卖。这些衣服或布料可能是二手的,也可能是新做的,但价格都比较便宜。对于农村的人们来说,这些衣服和布料是一种比较实惠的选择,因此往往很受欢迎。背包卖衣服的人还为当地人带来了新的商品和消费观念。他们销售的商品不仅有衣服,还有各种日用品、食品等。通过与这些商人的接触和购买,当地人也逐渐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记得有一天晚上来了两三个“货郎子”,说是浙江人,来我家天色已晚,要在我们家借宿,我父亲答应了,晚上吃了饭,和我父亲说他们很辛苦,背着这些衣服卖,也是为了维持生活开支。我父亲也很同情那些人,就让他们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来给我们家扫了院,吃了早饭,临走时说我父亲是好人,然后给了我们几件衣服,父亲不要,那些人放下就走了。

无论是“讨吃子”还是“货郎子”,他们都为农村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对于那些被生活所迫而流浪的人来说,他们的出现提醒了人们生活中的艰辛与不易,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而对于那些推销商品的人来说,他们的出现则为农村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