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樊永艳【散文】中秋时节话乡愁
发布日期:2024-09-16    作者:樊永艳    来源:榆林配售电公司    点击量:556    分享到: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中秋节在我的心里,就像一个散发着神秘而诱人光芒的节日。它不仅仅是天上那轮皎洁的圆月,是满院子弥漫着的食物香,是那一盏盏放飞的孔明灯,更是一段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一段剪不断的故乡情结。

小时候,家里的经济不好,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为了维持生计,每日早出晚归,疲惫的身影让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为生活条件苦,我家过中秋的月饼都是母亲在院子里打的土灶里烙的,这样一来,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成本,但却也是哪都买不到的妈妈味道。

9a0a67af7d9fa49f6b920e03f0a14a3.jpg

中秋这一天,母亲也是费尽心思地为全家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也向家人传达着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晚餐后,我们都急不可耐地盼着月亮升起来。盼望着,盼望着,月亮终于出来了,它宛如一个洁白的大玉盘,高高地挂在天上,把银辉洒向大地。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桌旁,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甜蜜气息。我满心欢喜地盯着桌上的那为数不多的几块月饼、水果直流口水,想象着它们入口的香甜滋味。

敬月神仪式简单而不失庄重,家家户户院子里摆着方桌、条凳。母亲在屋里把自己做的月饼以及准备的苹果、葡萄、花生等放进托盘,然后神情虔诚地端到院子里放在方桌上。“让月亮爷爷先吃,等会我们才能吃”,母亲说道。从母亲的话语和态度中折射出,那时的人们心目中月亮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可轻慢,必须敬畏。十来分钟后,父亲给我们姐弟平分了托盘中的美食。在那个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对农家来说,月饼、苹果都是难得的珍品。东西一分到手,我迫不及待地咬一口苹果,满口汁水,香脆味甜,至今犹记如昨。还有土月饼,还未等开吃,诱人的香味已经令人垂涎欲滴。调皮的弟弟,总喜欢吃一半留一半,第二天拿出剩下的在我们面前慢慢享用,刻意显摆,馋得大家心生羡慕却又无奈。

d029cccf73008ca217d07cf525ec723.jpg

仪式结束后,村子里的年轻人和小孩都会不约而同地急忙赶往村小学那个最大的操场。每逢中秋之夜,开阔宽广的操场上人头攒动,村里人聚集到此参与一场热闹的活动—放孔明灯。孔明灯先用木条扎成开口朝下的圆形框架,然后糊上白色薄纸,再在开口处以细铁丝拉成十字架,挂上蘸透煤油的棉絮形成点火装置,一盏孔明灯就做成了。村里的年轻人带着半大不小的孩子白天就做好了不少孔明灯。准备放孔明灯了,大家围成了一团,孔明灯开口向下,两三个人蹲着用手托住其开口围框,三五个人轻扶住其顶上与腰身。然后一人点火,烧了一会,火苗旺烈,孔明灯里面火光通亮。在热力与浮力的作用下,孔明灯开始往上冒。“松手”,有人喊道。于是大家松手,火筝迅速上冲,逐渐往高空升去。“去追孔明灯咯!”,又有人喊了一声,年轻人带着凑热闹的孩子,成群地向孔明灯飘飞的方向追去。追孔明灯的结果基本是空手而归,孔明灯飘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或者坠落的时候自燃成灰。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但追逐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有目标,有热情,有行动,这就足够了。    

夜,像一幅巨大的墨色画卷,静静地铺展在无垠的天空之下。星星点点缀在其间,宛若散落凡间的宝石,散发出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在这宁静而深邃的夜空下,我也曾加入追孔明灯的队伍,一直追到了半山腰。累了,我停下脚步,昂首仰望,只见月明星稀,满天灯火闪烁漂移。月光照亮了大地,星光映衬着苍穹,火光点亮了热情。我沿着乡村小道随心信步,慢慢悠悠地又走到家。爷爷正坐在院子里给弟弟讲故事,这是爷爷的特长,他最善于讲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这会,我自然要缠着爷爷讲故事。就在这中秋之夜的月光之下、在这微风轻拂的乡间路上,爷爷给我讲了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千年应龙的神话传说。爷爷的讲述绘声绘色,扣人心弦而引人入胜。那一个中秋夜,我儿时心灵的月亮被涂抹上了神秘色彩。从此,对月亮,对中秋,我多了一份敬畏,也增添了不少遐思。爷爷已经离世一年多了,今逢中秋,我又想起那个明月普照之夜,想起爷爷,想起爷爷讲述的神秘动人的传说故事。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与故乡渐行渐远,却时常想起故乡的往事,那些追逐过的孔明灯依然飘飞在儿时故乡的天空。那一轮明月,也总能照亮我回家的路;那一块块香甜的月饼,总能勾起我心底最柔软的回忆。它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它是记忆里的希望,它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愫,指引着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