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深处的那座老房子仍静静地伫立着,它的轮廓随风轻轻摇曳,仿佛一首未完的诗篇,等待着心灵的共鸣。这座房子,不是宏伟的宫殿,也不是繁华的都市高楼,它只是乡间一处不起眼的青砖灰瓦房,却承载了我童年所有的欢笑、青春的梦想、成年的思考,以及无数个日夜交替间,那些关于家人一起温暖的画面。
我家盖房子时我已隐约记事,房子是爷爷奶奶住过的房子翻新的,下面半截用的是老房子拆下来的旧的青砖,上面是新的红砖,由于没钱上瓦,塑料膜铺了三年才铺上灰瓦。
那时候,家里陈设简陋,全屋没有一个像样的东西,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奶奶还在那个灶台旁,屋里满是热腾腾的气流,那是混合着泥土香、柴火味还有奶奶亲手熬制的粥香的气息,让人瞬间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了,妈妈找了邻居的大叔把家里所有的墙面刷了白灰,虽然屋里还是很破旧,但感觉屋里立马亮堂起来了,我和弟弟看着白白的墙面,心里高兴极了,因为终于可以在墙上贴点画、挂点照片啥的了。没有相框,我和弟弟就把一块长方形光滑的木板订在墙上,把我们经常翻腾的爸爸一摞上学的照片用浆子全贴在那块木板上,那时候父母也没有反对,任由我们折腾。以至于到现在我和弟弟都为这个行为后悔不已,因为爸爸年轻时的所有照片都被我们就这样糊完了,后来全废掉了,一张也没剩。现在想看看爸爸年轻时的样子就没有照片了。
那时,我家院子一圈都是土培砌的墙,院子里刚开始也是凹凸不平的,后来条件稍微好一点了,爸爸在老房子正对面50米处盖了两间偏房,又从邻居家买了别人用过的砖头就沿老房子到偏房过道铺了一条大概一米宽的砖头路,是爸爸亲手铺的,这样一来,下雨天院子里也不用踩得到处都是泥巴了。偏房盖好后,我和弟弟也终于有了我们独立的自己的空间,卧室兼书房,高兴极了!墙虽然依然是泥刷的,但不乱掉泥块了,我们便找来很多报纸,把整个屋子的墙糊了个遍,贴上我们俩画的画,还有同学送的各种贺年卡。
90年代的农村是没有电的,我家的老房子最显眼的就是一个缝纫机了,每晚我和弟弟在油灯下写完作业后睡觉,半夜醒来还听见妈妈吱吱的缝纫机声。门后有两个大大的椭圆的像杠一样的槽子。妈妈一直用它来存放喂牛的食料。后来牛卖了盛些杂粮类,一直到盖新房搬家,我妈丢时还依依不舍,虽简陋,但用了几十年,真的是浸透了感情!
农村的院子都是比较大的,我和妈妈都比较喜欢花,便在院子南边垒了个简易的小花园,妈妈爱种花,总是从邻居家要来各色花种,满院子经常的花朵不断,香气扑鼻。院子花园旁边有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夏天为我们遮挡烈日,秋天则洒下一片金黄,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儿时的我常常攀爬到树枝间,与鸟儿对话,听风吟唱,那份纯真与自由,至今仍是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后来爸爸又在东边偏房旁栽了一棵枣树,两三年后这棵枣树便挂满了枣子。绿绿葱葱的叶子中一串串红玛瑙似的红枣很是诱人。为防小鸟啄,爸爸又是蒙蚊帐又是挂食品袋的。枣刚熟几颗爸爸就摘来给我和弟弟吃。
院子大门外有一块平整的空地,那里是我们邻里邻居的饭场子,一到饭点,左邻右舍们陆陆续续的端着碗,大人小孩就来凑热闹了,吃着说着,笑着,孩子们尝尝东家的面条,闹着要喝西家的稀饭,一片欢乐融融的景象。小时候农村还没通上电,每到夏季,空地上都坐满了乘凉的人,大家就扇着扇子东扯西聊的到很晚才各回各家睡去。
我和弟弟上初中时,老房子是真的老了,墙皮也开始乱掉,每年都要重新糊,实在糊不住了,便订上布。再后来房子实在不能住了,爸爸在靠近公路的地方盖了二层楼房。老房子便成了一个破旧的空宅子。
如今,多年未去老房子,故乡的老屋子已成为心灵的港湾,每一次想起,都会感到一种温暖的力量。尽管现实中的老屋子已经破败不堪了,但在我心中,它是亲情的纽带,是童年的乐园,是梦开始的地方。即使有一天,它真的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只要这份情感还在,我们的根就永远不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