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窗前,望着绿意渐浓的厂区,手指摩挲着朋友推荐我看的书。
《认知觉醒》,上篇通过剖析大脑科学、潜意识和元认知三大维度,为我们揭开了人类行为背后的神秘面纱。那些困扰我们多年的拖延、冲动和情绪波动,原来都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当我读到关于“三重脑”理论时,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大脑——原始脑如顽固的老者,情绪脑像任性的孩童,而理智脑则是那个疲于调停的年轻人。书中对“默认模式网络”的阐释,更让我恍然大悟:为何独处时思绪总是漫无边际地游荡,原来这是大脑在自动运行的“省电模式”。
下篇则转向实践层面,系统地介绍了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和情绪力四大能力的培养方法。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是提供了诸如“番茄工作法”“情绪记录表”等具体工具。特别触动我的是关于“行动力陷阱”的论述:我们总以为需要先有动力才能行动,实则行动本身才会产生动力。这个反常识的洞见,彻底改变了我应对拖延的方式。
“只有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样就不会想那么多,而欲望一少,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看到别人充实而奋进,我们会焦虑;看到自己忙碌却似乎没什么变化,我们会困惑。明明忙得脚不沾地,却好像仍在原地踏步,这种反差又带来了深重的困惑,而《认知觉醒》给出的解释是:专注做好一件事,在完成中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当我在实践中验证这个方法时,发现焦虑真的如潮水般退去——不是因为我做得足够多,而是因为我终于学会了对不重要的事说“不”。
朋友说《认知觉醒》让他明白了“即时满足”的虚妄。我们太容易被速成的幻象迷惑,总想跳过扎根直接摘取果实。殊不知,没有深厚的根基,再茂盛的枝叶也经不起风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在抄古碑的寂寞中淬炼笔锋,都是最好的例证。
想要向上生长,必先向下扎根。向下扎根,是我们一直都需要坚持的事情,正所谓根的深度决定了树叶的茂盛。扎根的过程就是默默努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努力是一件特别需要沉下心来,长久坚持的事。这个过程可能平淡无奇甚至磨人心智成长本来就是不断修炼的过程,不断向上的过程。
扎根与生长本是一体两面,扎根的同时,本身就是在生长。向下探索的每一寸,都在为向上的突破积蓄力量。当你熬过默默无闻的日子,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当下那个努力的自己。
合上书页,窗外已是暮色四合。我想,那些看不见的光阴,终将在某个四月,化作参天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