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灯在书桌上投下暖黄的光晕,即将升入八年级的儿子蜷缩在床头,指尖摩挲着《红星照耀中国》磨毛的书脊。他忽然扬起脸,眼里映着文字里跃动的火光:妈妈,你知道吗?湘江战役里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抵挡炮火,“红小鬼”们背着竹制识字板边打仗边学习,毛泽东在窑洞里与斯诺彻夜长谈……那些充满张力的细节,像一簇簇小火苗,渐渐点燃了我的好奇心。在儿子的驱使诱惑下,我翻开这本经典著作,本以为只是一场亲子共读的互动,却未曾想,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共产党员”的身份有了更深的感悟。
书中鲜活的革命群像,让我看到了信仰最本真的模样。儿子反复提及的“红小鬼”,平均年龄不过十四五岁,却已将“解放全中国”的理想刻进生命。他们扛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在饥寒交迫时,仍互相鼓励背诵《共产党宣言》。这些故事,让我想起儿子在历史课上写下的笔记:“原来英雄不是天生强大,而是选择无畏。”而作为共产党员,我们不正是要将这份纯粹的信仰传承下去吗?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难题,还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都应永葆如少年般的赤诚与勇气。
斯诺笔下“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场景,更让我对“为人民服务”有了具象化的认知。当看到红军战士用刺刀为老乡开垦荒地,在撤离时将最后半袋青稞留给孤寡老人,我不由得想起儿子的疑问:“为什么老百姓愿意把最后一口饭留给红军?”答案或许就藏在共产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基因里。这让我反思自己的工作日常:在操作监盘时,是否像红军战士守护群众一样,保护所辖设备在最佳工况下运行?在暴雨夜排查设备隐患时,是否做到了如战士般细致入微——就像书中写的“用手指丈量每一寸管路的温度”?作为电厂基层党员,我们的“为民服务”或许就藏在每一次精准的参数调整、每一次紧急的故障处理中,用设备的稳定运行守护千家万户的光明,让“红色基因”在保障安全中焕发新生。
合上书本,儿子指着扉页上“红星照耀中国”的烫金字样说:“妈妈,这些故事好像离我们很远,又好像很近。”的确,虽然硝烟早已散去,但红星的光芒从未黯淡。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干部背着行囊扎根深山;在疫情防控一线,无数“逆行者”高举党旗冲锋在前……这些身影,不正是“红星”在新时代的延续吗?作为母亲,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共产党员的责任,不仅是铭记历史,更是要成为照亮时代的“红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书中的先辈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用实干担当诠释对党的忠诚,让红色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