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王仲恺【散文】王家墕-黄土地上的文脉密码
发布日期:2025-07-27    作者:王仲恺    来源:榆林配售电公司    点击量:33    分享到:

在府谷县海子庙镇的褶皱里,藏着一个被时光揉皱又展开的村庄——王家墕。这个曾被电脑输入法抹去“土”字旁的村落,像一块被岁月风化的砖雕,沉默地嵌在陕晋蒙三省交界的地理褶皱中,却因文学的浸润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6853456b73e467be008cdac071c5110.jpg

地理的褶皱与文字的经纬。王家墕坐落在府准公路的臂弯里,新修的柏油路像条银蛇穿过沟壑纵横的黄土坡。老一辈人常言,这村子本是明长城脚下,烽燧旁的宁静之地,那夯土筑成的城墙残迹,即便岁月流转,依旧在枣林深处时隐时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村东头的涝池边,明代的水车架子早已锈迹斑斑,却仍保持着汲水的姿势,像在等待某个迟归的黄昏。

dc10464a41a9f5d21f09fe69d7bd567.jpg

窑洞里的文学基因。土窑洞的窗棂上还贴着褪色的窗花,祖母用剪子铰出的“福”字比窑掌的辣椒串还要鲜亮。剪纸的碎屑落在补丁摞补丁的棉袄上,像撒了一炕的月光。20世纪90年代,当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刘国欣背着化肥袋改装的书包走出窑洞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村庄会成为陕北文学的隐秘坐标。她的小说《供词》里描写的“窑洞里的光影游戏”,正是童年时在王家墕土窑中观察到的晨昏交替。

黄河水与笔墨香。村子西边的黄河拐了个锐角弯,浪涛拍打岸边的声音与读书声奇妙共振。王磊在《写给王家墕》中写道:“沉闷的蝉声轰鸣,如推土机般将村庄缓缓推向黄昏的沉寂深渊”——这意象源自他目睹推土机碾过老枣树的记忆。而今,那些被砍伐的枣树根仍在地下蜿蜒,如同未写完的诗行,在雨季渗出褐色的汁液。

2ca8e5f9e17c7035117bc6d8b0c7232.jpg

新旧交替的隐喻。21世纪1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让王家墕分裂成两重时空:新村的LED路灯璀璨,照亮了冰冷的水泥路面,却难以穿透老井栏上岁月的绳痕;旧村的土窑洞内,糜谷酒香依旧袅袅,而雕花窗棂已被蜘蛛网轻轻覆盖,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村口那棵两人合抱的老海红树,春天开白花时像一团凝固的云,秋日结的果子却再无人采摘——年轻人都去城里当“码农”,只剩几只灰斑鸠在枝丫间啄食记忆。

文脉的重生。2024年,当王家墕的第三代作家王磊带着《多余的悲伤》诗集走进鲁迅文学院时,村里的老人蹲在涝池边嘀咕:“咱这穷山沟还能出诗人?”他们殊不知,那窑洞土炕的温暖、黄河冰凌炸裂的清脆声响、剪纸时剪刀与红纸轻吻的“咔嚓”声,早已深深烙印,化作不灭的基因密码,流淌在每一个游子沸腾的血脉之中。就像刘国欣在《惹尘埃》中写的:“我们是被黄土地筛过的金子,总要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