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员工风采
【“创新创效”大家谈】新元检修维护部 刘斌
发布日期:2025-08-26    作者:刘斌    来源:工会    点击量:90    分享到:

刘斌.jpg

今天,我们围绕“创新巧思聚智创效实践共研”主题展开交流。在行业变革与市场竞争交织的当下,创新创效已成为企业破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我们电厂而言,更是实现安全运行、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

过去一年,我们在设备运维、技术改造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务实成效。一是设备技改提效能,通过精准诊断老旧设备痛点,实施多项“小改小革”项目。针对#1#2机组EH油系统油动机焊缝易渗漏问题,将承插焊接方式优化为更稳固的结构,该项目不仅提升了系统密封性,保障机组长周期运行,更在省级“三新三小”创新比赛中斩获优胜奖,为公司树立了创新标杆。二是技术革新保安全,#1#2机组高压旁路管道技改与EH油箱侧装式油位计改造项目,通过优化流体力学设计和监测装置,显著降低了管道泄漏风险和油位误判概率。目前两项成果均已申请国家专利,正待国知局评审。三是资源盘活降成本,我们创新性利用电泵变频改造后闲置的冷却器,通过换热计算、组件重组及管道适配,成功替代脱硝站内检修成本高昂的内循环水冷却器。这一“变废为宝”的实践,不仅满足了工艺运行需求,更预计每年为检修成本控制节约超50万元。

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一线职工的智慧是创新创效的源头活水。只要搭建好平台、给予足够支持,基层的“金点子”就能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成为节能降耗、成本管控的有力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正视问题。一是创新意识待深化,部分职工将创新等同于“高精尖”技术突破,存在“创新是技术人员的事”的认知误区,甚至因担心失败而不敢尝试,形成“不愿创、不敢创”的畏难心态。二是成果转化待加强,部分已验证有效的创新项目,因跨部门协同不足、推广机制不完善,未能及时在全流程复制应用,导致“单点突破”未能转化为“系统增效”。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从“意识、机制、协同、转化”四个维度精准施策。一是强化意识培育,激发创新动能。通过“创新讲堂”“班组微分享”等载体,开展全员培训,传递“创新无边界”理念——既包括技术革新,也涵盖流程优化、工具改良等“微创新”。引导职工发现岗位中的改进空间,让“人人可创新、处处能创效”成为共识。二是完善激励机制,释放创新活力。建立“创新积分制”,将成果转化效益与个人绩效、评优评先挂钩。对获得专利或行业奖项的团队,给予专项奖励和荣誉表彰,让创新者“有面子、得实惠”。三是构建协同网络,凝聚创新合力。组建跨部门创新工作小组,打通“生产一线发现问题—技术部门拆解方案—管理部门资源保障”的全链条通道。定期召开“创新座谈会”,推动检修、运行、技术等团队联合攻关,将碎片化创意整合成系统性解决方案。四是加速成果落地,放大创新价值。建立“创新成果标准化”机制,对经实践检验的项目及时编制操作手册、开展专项培训,并纳入设备运维规范。

创新创效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要以“时时有创新之心、处处寻创效之策”的姿态,积极投身其中。技术骨干带头攻关“卡脖子”难题,一线职工主动提出“金点子”,管理团队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让我们以此次交流为起点,用智慧点亮创新之火,以实干浇筑创效之基,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