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李博【观后感】铁骨铸和平,热血照千秋
发布日期:2025-10-02    作者:李博    来源:新元公司    点击量:124    分享到:

IMG_2982(20251003-083808).PNG

当银幕上最后一抹硝烟散去,烈士遗骸归国时覆盖的鲜红国旗与74年前停战协定签署的画面在眼前交叠,《志愿军:浴血和平》带来的震撼与感动,久久萦绕在心头。这部聚焦抗美援朝边打边谈阶段的影片,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惨烈,却用“前线炮火”与“谈判桌交锋”的双线叙事,让我们读懂了和平二字背后,是志愿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是外交谈判者用智慧与坚守捍卫的底线。

影片最动人的,是对平凡英雄的真实刻画。没有超凡的主角光环,只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翻译队队长林月明在谈判间隙反复核对术语,生怕一个疏漏影响国家权益;军事警察排长姚庆祥在巡逻时遭遇敌人袭击,倒下前仍紧攥着代表职责的臂章;黄继光扑向敌人碉堡的瞬间,镜头没有刻意煽情,却让那抹冲向火光的身影,成为刻在观众心底的精神丰碑。这些角色不再是历史书中的名字,而是有牵挂、有恐惧,却因保家卫国的信念而无畏的普通人——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人,用向死而生的勇气,拼凑出了和平的模样。

而谈判桌这条线,更让影片有了深度。747天的谈判、733次小会的交锋,敌人用拖延、挑衅等方式妄图打破中方底线,中方代表团却始终寸步不让。当银幕上中方代表掷地有声地说出“我们是来谈判的,但绝不是来祈求和平的”,那种源于民族底气的坚定,让人瞬间泪目。原来和平从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前线将士在坦克激战中守住阵地,在反“绞杀战”中保障运输线,谈判桌前的每一句据理力争,才有了支撑。这种“以战止战、以武促和”的逻辑,让我们读懂了先辈们“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深远智慧。

影片结尾,当现代战机护航着烈士遗骸归国时,机场上迎接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兵,也有朝气蓬勃的少年。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完成了对话: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正在守护;他们未竟的理想,正由后辈接续。走出影院,望着街头的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突然明白《志愿军:浴血和平》不只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封写给当下的警醒信——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用奋斗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

这部影片,让每一个观众在感动中读懂:所谓“浴血和平”,是鲜血染红的底色,是钢铁铸就的信念,更是一代代人用热爱与坚守,续写的英雄篇章。铭记历史从不是沉湎过去的伤痛,而是从先辈的牺牲里汲取守护和平的力量——当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是在以奋斗延续和平的荣光;当我们教育子女铭记英雄,是在为和平筑牢精神的根基;当我们以理性与担当面对时代挑战,是在以行动捍卫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安宁。和平如灯,需要我们代代添薪;精神如炬,需要我们时时传递。唯有不辜负历史、不辜负先辈,才能让“浴血”换来的和平之花,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常开不败,让热血照千秋的信仰,成为照亮民族前行之路的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