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员工生活 > 文艺作品
王瑞琪【散文】在童言里,重启英文的童年
发布日期:2025-10-29    作者:王瑞琪    来源:新元公司    点击量:104    分享到:

整理乐高积木时,儿子举着那支缺了耳朵的毛毛虫点读笔冲进客厅,奶声奶气地喊了句:“Mum-mum,apple!”他指着封面上红扑扑的苹果,发音像含着颗糖。这是我陪他学英文的第32天——从最初对着SSS儿歌手忙脚乱打节拍,到现在他能磕磕绊绊说出“cat”“dog”,我们像两棵并肩抽芽的小树苗,在英文的土壤里慢慢扎根。

MEITU_20251027_100744930.jpg

爸爸总是自称“英文绝缘体”。可最近他总偷偷翻我手机里的点读笔资源,上周六晚餐后,他凑过来想加入我们的“睡前英文时间”。他也怕自己跟不上儿子的脚步,以后和儿子没有共同语言。其实儿子会的单词少得可怜。“Banana”要说成“ba-na-na”,“elephant”总漏掉最后的“t”。可这些不成调的音节,在我听来比任何外语歌都动人。上周他举着玩具车喊“car”,我故意装不懂:“Is it a bus?”他急得跺脚,小手指着车轮:“No!Car!Car!”最后自己笑倒在我怀里,口水蹭湿了我的睡衣。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所谓“启蒙”从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我们共同跌进一个充满字母的游乐场,他负责天真地探索,我负责跟着重新认识世界。

育儿群里常有人说:“陪娃学英文,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从前我只当玩笑,如今却懂了,所谓“搭进去”,原是大人借由孩子的生命,重新激活了自己未完成的向往。爸爸从“绝缘体”变成“陪练员”,妈妈从“焦虑者”变成“共学者”,我们都在跌跌撞撞里,把英文变成了生活里的糖。他听《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会扭屁股,我便跟着哼,把“how I wonder”唱成跑调的民谣;他指着绘本里的月亮喊“moon”,我立刻翻出手机查“lunar”,第二天故意说:“宝贝,月亮也叫‘lunar’哦!”他歪着脑袋重复,虽然发音模糊,眼里却闪着发现新大陆的光。育儿书里总说,早期语言环境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可此刻我忽然懂了,所谓“熏陶”,原是父母先浸在这片语言的河里。就像陪女儿学舞蹈的朋友总说:“是娃让我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从前我只当趣闻,如今却懂了——我们这代人,童年或许缺过系统的英文启蒙,或许没机会在儿歌里打捞语感,如今便借着陪娃的由头,把那些未竟的向往,酿成了属于自己的甜。

儿子把点读笔塞进我手里,屏幕亮起“Hello”的暖光。我望着他沾着果酱的鼻尖,忽然明白: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原是互为镜子的修行。他教会我用童真解构知识,我陪他在语言里重建童年。那些曾被我们错过的英文时光,正通过这小小的身影,重新抽芽开花。学英文从不需要“准备好”,就像此刻,他还在练习“apple”的卷舌音,爸爸还在恶补“banana”的发音,我却已经在计划明天教他说“sunshine”。我们不赶进度,不比较词汇量,只在每一次“你说上句,我说下句”的游戏里,在每一个因发音不准而笑作一团的瞬间,把英文变成生活里的糖。

育儿书里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可在这段旅程里,我更想说,孩子也是父母的摆渡人。他用最笨拙的方式,把我带回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用最天真的发音,让我重新爱上一种语言的温度。所谓“什么时候都不晚”,大概就是这样——不必追赶,不必焦虑,只要和他一起,我们的英文之旅才刚刚开始。这一次,不是我在教他,而是我们在彼此的生命里,温柔地补全那些未竟的春天。